牡丹文化的起源,若从《诗经》牡丹进入诗歌,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。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《神农本草经》,牡丹已进入药物学。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,南北朝时,北齐杨子华画牡丹,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,作为观赏对象毫无疑问。
隋朝时,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,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[1]。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,至开元中期,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,唐代特别看重牡丹,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,种植、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。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。
姚黄、魏紫、欧碧、赵粉、习称牡丹四大名种。《瓶史》中也讲过牡丹四大名种,指的是黄楼子,绿蝴蝶,西瓜瓤,舞青猊,唯知者不多。经考证,黄楼子即姚黄,绿蝴蝶即欧碧;而西瓜瓤与舞青猊,现已难寻觅了。
约在1200年前的唐代开元盛世,牡丹由药用植物成为观赏名花,开始兴旺起来。由唐至宋,牡丹中号称洛阳花的,都是复瓣,其品种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,那时的花园中已很少栽植单瓣品种。
欧阳修在《洛阳牡丹记》中讲述的魏紫来历。他说:五代时,砍柴人从寿安山挖来牡丹、卖给宰官魏仁溥家。原来此魏非彼魏。宋诗有“姚魏从来洛下夸,千金惜买繁华。”说明姚黄、魏紫成为名贵品种,已是千年以上的事。
明末东台举人徐述夔不满清王朝统治,曾作紫牡丹诗:“夺朱非正色,异种亦称王。”因被害。今墓在石湖,世称紫牡丹诗人。欧碧的历史也有800年,其名见于南宋陆游的《天彭牡丹谱》。《墨庄漫录》记载:“洛中花工,宣和(宋徽宗年号)中以药壅白牡丹,次年开花为浅碧色,号欧家碧。岁供禁府,价在姚黄上。前人对绿色牡丹,命名不一,似皆同物异名。《群芳谱》论述:“碧花一名欧碧,另有绿色品种—─绿萼华,又名佛头青、鸭蛋青、绿蝴蝶。”《花镜》说“佛头青一名欧碧,绿蝴蝶一名绿萼华。”现代人称这类绿牡丹为豆绿。《亳州牡丹史》载:“八艳妆,盖八种花也。中有绿花一种、色如豆绿,真为异品。”可能豆绿之名,即出于此。今人王世瑞在《牡丹名品简介》中说:“豆绿又名欧碧,为洛阳城古老品种。开候较晚,瓣质肥润透明,犹如碧玉。”足证古之欧碧,即今之豆绿。赵粉在四大名种中最年轻。据《桑篱园牡丹谱》中记载:“赵粉是将冰凌罩红石(一名童子面)从洛阳移至曹州赵氏园培育而成。芳香浓郁、善于着花,具有单瓣半重瓣,重瓣3种花型,有的3种花型同生一树。”由于它的优点特别显著,所以不胫而走,声誉大震。